獨家專訪》雷曼兄弟台灣區末代總裁翁明正
九月十五日,雷曼兄弟宣布重整,台灣法人與散戶買下的八百億元雷曼債券,頓時成為壁紙。風暴後翁明正首度曝光,揭開他的內心世界。
整理‧溫建勳


美國雷曼兄弟( L e h m a n Brothers)破產後,員工飯碗不保,這些年薪動輒千萬台幣起跳的投資銀行菁英,面臨手中股票選擇權變成壁紙、身價暴跌的窘境。

九月十五日,日本野村證券以二億二千五百萬美元(約合新台幣七十二億四千萬元)收購雷曼亞洲部門,繼續雇用約三千名員工,雷曼的「末代」台灣區總裁翁明正笑稱自己是「一個無業游民找到新工作」。雷曼事件後,翁明正首度曝光,接受本刊獨家專訪,談他面對金融風暴的心境。以下是口述摘要:


百年企業雷曼兄弟重整,外界一定很好奇,我會先知道嗎?不會!如果早知道,我會把占薪水三○%的股票選擇權全部賣光,也不至於到現在變成壁紙。


我盤算:了不起被收購而已 打死也不相信會走到重整


宣布重整前,其實美國受到次貸與二房事件接連來襲,稱霸債市的雷曼兄弟受到影響,但我私下盤算,了不起最多被收購而已,因為這可是間全美排名第四的投資銀行,它挺過兩次世界大戰、全球大蕭條、恐怖攻擊,更是全球頂尖MBA(企管碩士)與財務高手匯集的企業。


巨大金流加上菁華人流,即便被收購,也只是換個招牌與名片,這在華爾街可是司空見慣的事情。就像台灣雷曼經過三次更換公司名稱,最早負責人可回溯至前金管會主委龔照勝。因此,即便專業告訴我,美國金融風暴可能降臨,或是雷曼兄弟面臨財務危機報導滿天飛,我仍繼續安心工作。


但,這一切就在總公司宣布重整的那一刻,我的世界全都變了。


直到現在,你若一個月前跟我說雷曼走到重整這一步,我打死也不會相信。我相信雷曼百年企業的基石,然而這些信條驟然消失的失落感,就像是失戀一樣。職場重心消失,我頓時湧進焦慮、空虛、慨然、後悔、傷感等五味雜陳。


我大概花好幾分鐘才回過神。


回神後的第一個反應是:焦慮。因為過去雷曼的股票選擇權,至少占年薪三成以上,而且股票要分五年領回,所以這意味著我在雷曼近十年來,年薪大約三分之一,從此人間蒸發。


不只是財產頓時縮水,連工作也不保。第一時間,我告訴自己不要擔心,了不起回台南種田,沒有財富但最少還有健康。


取代焦慮的,是憤怒。


總公司宣布重整前,我完全不知道消息;宣布重整後,還發文要我帶領台灣雷曼的員工堅守崗位、不得對媒體發言。這些我照做了,但沒想到隔幾天,總公司宣布與亞洲歐洲區切開,一刀切斷兩邊關係。


總公司要我們堅守崗位 賣相應該會比較好吧


總公司要我們堅守崗位,大概是利用我們最後的剩餘價值。人都在,賣相應該都會比較好吧。大難來時各分飛,那種被總公司拋棄的感覺,真的很差,一副要員工自己走路的味道,員工太無辜。


雷曼宣布重整十天後,亞、歐洲部門相繼賣給日本野村證券,野村概括承受雷曼所有人事,不想離職的同事不用另謀出路。整個談判的過程,我都在香港參與,直到最後簽約那一刻,我感覺至少有給員工一個交代,不用向他們宣布裁員,心理壓力頓時減輕不少。


對我而言,一個無業游民找到新工作,當然開心阿(笑)。


未來,我會在野村擔任什麼職務?我不確定,也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了,經過金融風暴,我越來越隨遇而安。


一千億債券型商品變壁紙 一切都是逐利惹的禍


這次金融風暴,讓雷曼兄弟過去發行超過一千億美元的債券型商品,價值頓時成為壁紙,這一切都是利字當頭惹的禍。


原本買不起房子的人,透過金融機構過度放款而買到房子,是一種信用擴張的貪;雷曼透過證券化及衍生性商品,把風險用金融商品轉嫁出去,是不負責任的取巧;雷曼一心要把商品賣給金融機構時,只想到節節高升的獲利。


最後,金融機構再把這些商品,由理專透過華麗的行銷手法,向潛在買主大力推銷,所以在市場上才會有號稱保本等商品,利率卻高得驚人。理專衝自身獎金收入,銀行要拉高獲利數字,這些都是貪。


忽略風險的後果就是,經濟泡沫越吹越大。我不是幫忙吹泡泡的人,卻看到這個經濟泡泡最後終於完全破滅,雷曼被自己產品所吞噬。我身在這家跨國企業,看雷曼樓起樓塌,比任何人都感嘆。金融食物鏈裡面的消費者、投資銀行、金融機構的集體瘋狂逐利,麻痺了風險控管。


泡沫越大,代表財務槓桿越大,小成本卻想要大獲利,把經濟學最基本的高風險、高報酬的原理,完全拋諸腦後。貪與利,真是害死人,這是我最大的心得。


此外,我覺得該檢討的是信評公司。


信用評等根本不值得相信 出事再調降有什麼用?


信用評等存在的價值,就是幫助投資者評估投資風險高低,我們金融圈都是MBA出來的,學校告訴我們,依據信評來做為重要的風險依據,但從這次華爾街風暴看來,這些信用評等根本不值得相信。


有多少家信評,在雷曼兄弟宣布破產前,相關債信評等至少都有Singal A(評等A),很多都是Double A(評等AA),然後等到出事了,(他們)再調降信評,這樣有什麼用處?


所以台灣有八百億元買雷曼相關產品,一半是機構法人,一半則是散戶,就這件事情上,法人沒有聰明到哪裡去。但這些法人有錯嗎?去買債信Double A的商品有錯嗎?


說實在話,這次華爾街的金融風暴,台灣金融業相較其他國家,並沒有涉入更深,但金融股卻跌得鼻青臉腫,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台灣金融業太淺碟,家數太多而資金太少,禁不起太多的動盪。


我悲觀認為,台灣金融業三、五年之內,恐怕沒辦法起來。


【2008-10-06/商業周刊/1089期/P.068 】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k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